top of page
Wave
Wave

Resilience (抗逆力)

resilience_edited.jpg

Resilience (抗逆力)

 

2021 年 12 月 19 日,Dr. Bonnie Henry 和部長 Adrian Dix 宣布新的 COVID-19 公共衛生限制措施於 12 月 20 日生效,以應對由 Omicron 變體引起的病例激增。一天后,省府再宣布另一輪限制措施。 Omicron 病例從 12 月中旬的不到 100 病例增加到 BC 省 1 月第一個週末(3 天)的 9,000 病例。加拿大人現在要回去遵守限制令和保持社交距離,這似乎是經過近 2 年的實踐後的常規了。

 

回顧卑斯省在 2021 年遇到的重大事件,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這一年並不容易。從 COVID-19 的持續威脅、夏季大火、極端熱浪、卑詩省洪水、公路山泥傾瀉、持續不到一小時的罕見龍捲風、冬季暴風雪、高得離譜的房地產市場價格、食品價格上漲、然後是 2021 年底的 Omicron 變體。 卑斯省民實在吃不消了。

 

到底卑詩省民如何適應所有這些具有挑戰性的事件呢?

 

加拿大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於 2020 年 4 月 22 日(民意調查 1)至 2021 年 11 月 3 日(民意調查 9)進行了一項全國民意調查,以了解疫情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共進行了 9 次網上投票。在卑詩省的第 9 次民意調查中,抑鬱和焦慮都在穩步下降。然而,自殺意念仍然很高,高度焦慮和抑鬱的程度還沒有回到疫情開始時的水平。焦慮和抑鬱仍然對加拿大人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民意調查 9亦有著正面的結果,各省以不同方式實施新規定的疫苗接種證明對近一半加拿大人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正面影響,68% 的加拿大人回應說他們對於未來更有希望,這比民意調查 8 增加了 13%。社會孤立仍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壓力源,而外出和閱讀繼續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如前所述,即使發生了所有這些具挑戰性的事件,仍有 68% 的加拿大人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怎麼會這樣?

根據 Connor and Davidson (2003) 的說法,人類有一個穩態的生物心理平衡點,讓他們能夠使自己的身體和思想適應他們所經歷的生活環境。然而,這種能力可能會因之前不成功的經歷而受影響。Rutter (1985) 提出在抗逆和應對壓力中的保護因素 (Lazarus & Folkman, 1984; Holahan and Moss, 1991)。因有著不同元素可以幫助培養抗壓力,要朝著成功的方向是極有希望的。

​​

Resilience (抗逆力)

​​

抗逆力被定義為“一個人適應或從疾病、逆境、重大生活變化等復原的能力”(dictionary.com); “從不幸或變化中復原或輕鬆適應的能力”(merriam-webster.com)。根據維基百科,心理彈性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是在精神上或情感上應對危機或迅速恢復到危機前狀態的能力。總而言之,一個簡單的定義可以是“在逆境、創傷、悲劇或任何壓力情況下適應並從不利事件中恢復過來的心理能力。

 

抗逆力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人們保持心理健康,並有能力處理和克服困難。有抗逆力並不意味著這個人不會經歷痛苦和挑戰。作為人類,我們都經歷過逆境,承受著情感上的痛苦和壓力,而這正是這種抗逆力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抗逆力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過不斷的有意識的練習來學習和培養。為了提高抗逆力,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以下要素。

  • 健康:包括身心健康。 Antonini Philippe、Schwab 和 Biasutti 於 2020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著眼於在 COVID-19 疫情期間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 和正念 (mindfulness) 對抗壓力和抑鬱的影響。它的發現表明,正念的練習可以提高一個人的適應力水平,這在應對逆境中起著主導作用。身體活動將保持高水平的抗逆力,並降低抑鬱。

    • 正念 (mindfulness):正念日記、冥想和其他靈性練習(如祈禱或念誦)可以幫助建立與希望的聯繫。

    • 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定期運動(步行、游泳、太極拳……)可以增強身體以適應壓力並減少抑鬱和焦慮。

  • 控制點:能夠有控制感,減少無助感,增加希望感。有助於控制感和希望感的因素包括:

    • ​認知靈活性:採用更加平衡和現實的思維模式的能力

    • 接受力:能夠忍受高度壓力的情況,最終幫助我們成長

    • 適應性:駕馭變化的能力

    • 勇氣:意味著勇往直前不畏懼。這可讓人們克服個人限制並追求充實的生活(Seligman,2011)

    • 樂觀:能夠將痛苦視為學習的機會,這將增強我們更好地應對未來任何痛苦的能力。

  • 目的和意義:激勵或啟發我們的事物。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有目的地生活,我們往往會活得更久,身體更健康,並做出更好的生活型態選擇。那如何找到我的意義和目的呢?

    • ​問問自己:我做什麼讓我非常滿意?我可以貢獻什麼?

    • 您能否將逆境時刻解讀為意義?

    • 開放並願意嘗試不同的事情,例如志願工作

    • 確定並認清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信念

      有時可能不是我們去找目的,反而是目的找到我們。

  • 聯繫:與人和社區聯繫可以增強歸屬感、安全感、愛、被愛、關懷和自信。

    • ​與自己的關係:我們不僅要對他人表現出同理心,還需要對自己富有同情心和善心。

    • 人際關係:維持您目前的社交圈並重新建立您過去的社交關係。在您的日程安排中優先考慮社交關係,並擺上時間與您所愛的人共度美好時光。

    • 社區和社會支持:參加社交聚會或文化活動可以幫助我們與社區保持聯繫。參與社區項目還讓我們更接近我們所居住的社區。社會支持可以減少焦慮和壓力,並增加面對逆境的力量,因為知道您的親人和社區都在背後支持您。

  • 情緒調節:情緒是我們對發生的事件的正常反應,沒有對錯情緒。調節我們的情緒就是認識我們的情緒反應,了解它的原因,並管理我們適當的行為來應對這種情況。

​​

最後,我希望和你們分享一個關於抗逆的故事http://sites.edb.utexas.edu/resilienceeducation/inspiring-stories/the-farmer-and-the-donkey/

農夫和驢

 

有一天,一頭農夫的驢掉進了井裡。當農民試圖弄清楚該怎麼做時,驢子可憐地哭了幾個小時。最後,農夫認為驢子已經老了,而且無論如何井是需要蓋起來的,在衡量過後,覺得不值把驢子救回來。

 

農夫邀請他所有的鄰居過來幫助他。他們都抓起一把鏟子,開始往井裡鏟土。一開始,驢子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嚇得哭了起來。然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安靜了下來。

 

幾鏟之後,農夫終於從井底往下看了看。他對所看到的感到驚訝。每一鏟土擊中驢子他的背,這頭驢子做出了驚人的事情。他會甩開泥土並向前邁出一步。

 

當農民的鄰居繼續在動物身上鏟土時,他會抖掉泥土並上前一步。很快,所有人都驚呆了,這頭驢子跨過井邊,高高興興地小跑了!

 

生活會向你身上鏟土。從井裡出來的訣竅是把它抖掉,然後上前一步。我們的每一個困難都是墊腳石。只要不停止,永不放棄,我們就可以走出最深的井!甩開它,邁出一步。

“從苦難中誕生了最堅強的靈魂;最龐大的角色都是帶著傷疤的”

"Out of suffering have emerged the strongest souls; the most massive characters are seared with scars"

- Kahlil Gibran

 

excel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