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六十八篇

捱不了肚餓

2025-07-19


當人開始注意飲食時,他/她的生機重上正軌。


要求吃到肚子飽,是求生的本能,我自小就常要吃,而且很喜歡吃,把本能變成為享受,為生活帶來樂趣。我一生波折重重,但從不影響我的胃口,直到抑鬱為止。


我一家八口,七男一女,爸媽養大了六子,家務繁重,難為了媽媽,單是晚餐消耗的食物,數量及款式不能少。


我家吃飯的習慣不良,嘴巴停不了,咬著飯餸時,還要談道理、辯是非及評對錯,聲浪漸大,常吵個不停。媽媽多是旁證,不參戰是與中醫外公的家風有關,也因為媽的港式廣東話不流俐,搭不了嘴。


經常爭吵的主要有四人,對陣的是爸爸單槍挑戰三不肖子,即老大、老二及我老三,生肖的排列為龍大、猴一、雞二及豬三。另外三位弟弟,即兔四、馬五及鼠六,因年幼只能觀戰。參戰雙方常要等到媽媽發火,用海門潮州話制止我們方止戰。


我們三畜隨著歲月成長,火力日猛,合圍老爸。他因年邁,而日漸招架不住,詞窮理弱時便休戰。如此單是我,便培養了好辯,據理力爭的習慣,最後成為品性之一。


可預見的惡果是,六名不肖子一直都不尊重老爹,但同時從不與媽媽爭吵,連回懟也不敢。回想這是嚴重失衡,日後「手尾長」(不良的後果),不過已是後話。


這種氛圍下的我,不經意中養成一些習慣,其中一項是,無論遇到甚麼事及環境,起筷後一定吃完那餐飯,且無論爭吵如何激烈,從不影響我的飯量及食慾。所以我從未試過,因為情緒波動,而半途離開飯桌,我不會像電視劇中的人物這麽笨,一言不合,便說: 「我不吃啦。」離開飯桌,浪費食物。


說了這麼多,是要說明我這一生唯一一段時期,沒有胃口及興緻吃飯,就是二零一九年三月初到六月進入精神科病房的最初幾天,這時段我減了十五磅,即每周一磅。現在回想,當我開始感覺院內飯量不足時,我的病情已開始好轉起來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