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am grateful that I work and learn on the ancestral and unceded lands of the hən̓q̓əmin̓əm̓ and Sḵwx̱wú7mesh Nations in Burnaby and on the ancestral and unceded land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Stó:lō and Səl̓ílwətaʔ/Selilwitulh (Tsleil-Waututh) Nations in Port Moody

吃得是福
原作: 2001-6-5
重寫: 2025-4-5
回顧自己每次病後均能順利康復,原因之一是自小養成習慣,就是愛吃,吃得下,能消化及吸收。
開心和熱鬧時吃得更多,與親友飲廣府茶時,邊說邊吃,人愈多時胃口愈好,有意無意的,幾乎必然吃掉桌上所有點心,無須「打包」。
換肝成功,出院前女護士長叮囑我出院後,能吃的話,要吃扒才足以調養身體,我遵從無誤。太太很勤快的煑,也無法滿足我的食慾,我唯有夜半肚餓時,起牀往廚房煎豬扒,吃飽才睡,而我飽著肚也睡得著。
除天生愛吃外,也受成長的環境影響。爸獨力養家,還要接濟潮汕鄉間至親,經濟環境緊絀,爸媽連年誕下小孩,我排第三,比我少一歲的妹妹,也是唯一的女兒,未及兩歲患百日咳而離世。爸媽傷痛之餘,還得努力持家,當以勤勞慳儉為主,吃得簡單,但足夠。
我年幼,自然不夠爸媽和兩位兄長吃得快和吃得多,因常覺得未吃夠,自然愛吃,也培養了我的鬥心,能吃時便盡量吃,盯著大蝦仁、香煎荷包疍,趁兩位兄長主攻其他餸菜時,我便先下手為強。
早餐必喝一杯「淡」奶,兩茶匙壽星公媡奶加暖水,豐富一些時,加一片塗上薄牛油的方包。午餐吃潮洲粥後往下午校上課,小息時喝維他奶,兩塊芝麻餅。晚餐盡吃。假日若飲茶,最愛吃义燒包、荷葉飯及馬拉糕,好味兼飽肚。
小時候吃以快為主,三名弟弟相繼出生後,我比他們年紀及體型大頗多,他們不夠我吃得快。到中學發育時,吃以多為首要,每餐三至四碗飯,曾飽到肚痛,後改為慢吃,每口飯菜嘴嚼三十次,如此增強了消化及吸收的能力,可以吃更多,我家一餐晚飯,連談天說地,要用一小時。
碰上飲宴,歡天喜地,當然盡吃,不放過任何一道菜,再加一至兩杯啤酒,盡興而返。有一回貪吃飯後西瓜,回程時巴士震得我的肚子多難受。
年幼愛吃,但很偏食,例如只吃海水魚。後來受愛國記錄片誘導,見養塘魚的人家清蒸大鯇魚吃得多滋味,我也吃起淡水魚來。一套臺灣電影中,影帝柯俊雄飾演的丈夫駕畢大貨車回家後,太太女星張美瑶炒了一大碟韮菜,他大口大口地扒著飯吃,自此我也開始吃韮菜。年事愈長,偏食不再。
我年輕時吃得很多,但消耗得快,不長肉,直到廿五歲起變化,每年加四磅,每兩年要買新褲,直到四十歲,不得不減肥,體重上上落落,十年後採用糖尿病餐單,始見成效。如何執行?以後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