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am grateful that I work and learn on the ancestral and unceded lands of the hən̓q̓əmin̓əm̓ and Sḵwx̱wú7mesh Nations in Burnaby and on the ancestral and unceded lands of the xʷməθkwəy̓əm (Musqueam), Skwxwú7mesh (Squamish), Stó:lō and Səl̓ílwətaʔ/Selilwitulh (Tsleil-Waututh) Nations in Port Moody

從小他就少說話
原作: 2003-5-5 於「崙崙的世界」
重抄: 2025-3-14
至今崙崙不能說出一句長句子,也甚少說一聲: 爸、媽。我相信他終生也不懂說話。
當然,像其他小孩子一樣,他的溝通方法就是哭。我們也像任何初為人父母的人一樣,慢慢一步一步地揣摩他哭鬧的意思,掌握了甚麼代表肚餓、疲倦、希望抱抱。
他七個月大時,開始叫爸爸、媽媽。我們相信在數個月後,他應該會懂得更多生字。這個願望沒有實現。他在幾個月後,沒有再叫我們爸爸、媽媽,只會發出一些單音,發音都是單調、重複、大致相同的,我們分不清是代表甚麼意思。
我們當然覺得有些奇怪,但身邊的朋友都說男孩子是比較遲才會說話,有些案例甚至到三歲才會說話,我們便一直在等。
與此同時,他一直成長,而且健康,在父母眼中,當然趣緻可愛。現在回想,他長大得比較慢,在十八個月大時才懂得直立走路,比例上,他從嬰孩時期開始,身裁比較矮,頭也比較大。
雖然他沒有語言,但我們每日與他接觸,對他的需要及狀況,基本上是十分瞭解,所以沒有甚麼重大溝通困難,只是他日漸長大,溝通問題變得愈來愈明顯。
直到幼兒園及社區護士約見我們時,我們才驚覺崙崙在各方面都比同齡兒童遲緩,那時他還未夠三歲。我們想,崙崙確實是有些學習方面的困難,在證實他患了自閉症後,我們還是期待他遲早會懂得說話。
我們的一位在港的家人,曾向相士求問,他說崙崙在六歲時便會開腔。這位遠在香港的陌生人,連我兒子也沒有看過,便妄下斷語,大話連篇。
約有百分之六的自閉症兒童,終生缺乏言語溝通能力,我們相信崙崙就屬於這一類,至今他還是不會叫我們爸爸、媽媽。
曾經有一次,他叫我爸爸。
那次他應該是五、六歲左右,我們在酒樓吃晚飯,他也在吃東西,突然有食物卡在咽喉,他透不過氣,在危急之際,看著我叫了一聲爸爸。非常幸運地,咽喉通了,沒有窒息。
在家我們說廣東話,在學校老師說英文,日常起居飲食的事,他都明白,但一些抽象的概念,我們相信他不能掌握,跟他說道理,只能說極簡單的。
他只說單字,或單詞,大部分都是跟食物及玩樂有關,例如: 食麵麵、食飯飯、飲汽水、勞勞食 fries (意即往「麥當勞」吃薯條),他不滿意時「唔唔」聲抗議,不高興或害怕時會說 「驚驚」,放長假時會說 「vacation」,意即希望遠遊,現在多了句「Christmas tree」,代表不用上課。除此之外,他十分喜歡唱歌,心情緊張時會唱得又急,又快,又高音。比較麻煩的是,他時而喜歡凌晨時分,在牀上哼些歌曲自娛,擾人清夢。這個時候,我們便會十分懷念他不說話時的寂靜。